其次,污染治理是矿山生态修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包括对矿山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减少污染物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净化矿山排放的废水,使其达到排放标准,减轻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此外,生态补偿也是矿山生态修复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边坡生态修复工程,旨在对因人为活动导致的裸露坡面进行修复,减少水土流失,保持边坡稳定,恢复生态环境。目前,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多样,已成熟应用。客土喷播施工工艺,包括修整边坡、喷播基材配置、喷射基材和种子、铺设无纺布、养护管理等步骤。
矿山边坡修复措施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工程加固和生态监测等方面。植被恢复是矿山边坡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种植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的稳定性。植被的恢复还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为后续的生态恢复提供有利条件。
飘板工艺的主要施工流程包括修整边坡、搭设脚手架、测量放线、钻孔锚固注浆、钢筋制安、模板工程、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养护、种植土回填、苗木栽植、苗木养护。每一步骤都需严格遵循专业设计与规范,确保生态修复效果与质量。施工流程中,首先修整边坡,清理表面浮石、大孤石,局部反坡条件允许时进行机械修整。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该规定明确了矿区生态修复义务和修复要求。矿山生态修复进入了从“谁污染,谁治理”到“谁开采,谁治理”的时代,大幅提前了环境治理的时间节点。做到开采和治理同时进行,以此制约采矿权人对采矿区环境的保护、恢复和治理。
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生态修复,建立政府主导、矿业权人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矿山生态修复体系,协调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县(市、区)人民政府(含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下同)负责本辖区内矿山生态修复的监督管理,并组织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
县级人民政府是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责任主体,各级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有关工作,支持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等有机结合、协同推进。
条例中定义的地质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岩体、土体、矿藏、地下水等自然地质要素及其作用的整体。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开发者需承担保护责任,破坏者需负责修复,投资方则需共享其收益。
需要资质。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颁发,包括:地质环境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设计及工程施工资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为设计资质,一般省、直辖市、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办法乙级、丙级资质,国土资源部颁发甲级资质。
矿业废弃地多以重金属污染和矿山酸性排水污染为主,治理内容以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为主。矿山污染修复受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文条件、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征、表土条件、潜在污染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修复技术和实施方案的选择需要考虑各因素的影响。
第十八条 采矿权人应当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开展矿山生态修复与开采矿产资源同时设计、施工,实行边开采边修复。采矿权人应当在矿山关闭前完成矿山生态修复。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办法是指针对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地灾隐患、占用和损毁土地、生态破坏等问题,通过预防控制、保护恢复和综合整治措施,使矿山生态环境达到稳定、损毁的土地达到可供利用状态及生态功能恢复的活动。